首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已开赛一个月。大赛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和西南交通大学共同主办,旨在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53号)文件精神,激发轨道交通产业及其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提升轨道交通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赛聚拢和筛选最前沿、最具价值的技术、产品和人才,搭建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平台,逐年举办并逐步形成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创业集群。
大赛logo
以诚为本赢在信誉9001cc作为本次大赛华东赛区的主办方,目前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向前推进各项工作,师生们都对项目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已有不少团队提交项目。在采访参赛团队的过程中,同济学生对轨道交通和创新创业给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认识和想法。
Q1:现在地铁已经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您的日常生活中,您觉得地铁在哪些方面改善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而又在哪些方面还不是很方便,需要改进。
李雅楠(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
地铁以其快捷、大运量、准时可靠以及绿色等等优势,已成为交通的骨干,最大日客流已上千万。现在地铁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的服务水平,比如提升运力、优化换乘衔接,从而让出行更便捷。同时,多样的站内环境 wifi服务让出行不再枯燥,延长末班车时间也更迎合我们的生活习惯。但目前,我们也还是存在交通拥堵、最后一公里、安全运营等方面的问题。本次大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棒的平台,我们希望为提升地铁的服务水平献计献策。
Q2:国家现在大力倡导创新创业,但是学生创业现在也被很多人认为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据您了解,目前大学生当中,包括研究生,对创新创业,有着怎样的认识。
沈国琛(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对于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认识,首先我觉得当前学校、企业、政府对学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很大,通过各种比赛慢慢引导学生团队完善项目,逐步形成创业的能力;不少城市为创业者提供了设施、场地、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提供了供给创业的优良土壤。但是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把创业当成一个优先考虑的方向。一方面,因为他们对于专业领域缺乏归属感和主动性,因此就少有创新,就更难创业了;另一方面,国内有良好创业生态的城市地区数量还是存在缺口,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难题。
Q3:本次大赛突出创新,而同济在教育过程中也强调学生的创新,科研的创新。你能说一下学校在创新培养过程中都做了哪些工作,而作为一名研究生,您对创新又有怎么样的认识。
王芳盛(轨道运输运营管理专业):
同济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在创新创业工作中为我们提供了支持与帮助:
(1)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的学时、学分、学程、学位以及教师工作量结合起来,简称“四学一量”改革,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模式支持;
(2)通过社会捐赠和社会资金,打造“四级基金”支持体系,帮助师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
(3)设立“创业谷”,促进学校、企业、政府、社会、资本五个要素全方位互动,铺平从大学校区到科技园的“最后一公里”,为师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持。
我认为本科阶段注重理念的创新,即如何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和完善。而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应当在扎实和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视野下,思索如何将创新创业的理念更好的投入到实践应用和商业推广上。
姚琦钰(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我就我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学院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吧。大一刚入学的时候就举办了创新启蒙活动,由老师带领新生开展创新项目,大三还有专业性较强的交通科技大赛,即便是学校的基础学科竞赛也会在其中加入实用性的项目,创造了很好的创新环境。我认为创新主要是在自己扎实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摸索、与同学老师交流来导向,最终进行创新活动。
Q4:创新是一项很有挑战性的工作,难度很大,作为一名学生你觉得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得到什么方面和帮助或者支持。
张帆(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首先希望得到相关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项目可行性;其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相关的平台予以指导,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也有助于项目运营管理;最后希望政府部门提供优惠政策,便于项目申请和后期运转。
文璐(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科研离不开创新,我认为创新过程中需要四个方面的支持,首先,科研人员的创新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其次,学校给我们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资源;第三导师培养我们的科研能力;第四,企业提供创新平台。除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个人更是要不断养成创新思维。
Q5:现在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依然存在与市场结合度不高,或者转化难的问题。作为学生,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宏明(综合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
高校不是企业,本身更注重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研究,从短期看可能没有那么明显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想取得根本性的创新突破,基础的研究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高校本身确实也有一些实际的项目研究,这些工作要想作为产品去推向市场可能难度也有,因为产品必须是成熟的可以直接用的东西,而有时候高校的研究可能并没有达到产品级别的深度,因此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十分必要的,这次双创大赛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们可以通过这次锻炼,把高校研究与实际的市场结合起来,一起来探讨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
Q6:您是如何构思您的参赛作品的,简要介绍一下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田志尧(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考虑到盾构隧道掘进过程中会遭遇到大孤石,阻碍掘进。希望基于研究孤石形成机理以及大量工程数据分析,来预测某一工点出现孤石的可能性,为孤石探测与孤石处理奠定基础,保障地铁工程顺利掘进。
Q7:您的参赛项目中指出,目前部分地铁线路存在迅猛增长的客流需求与有限的运输能力间的矛盾,这也是目前很多城市地铁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切实问题。那么项目团队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什么,又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这样的矛盾。
谷金晶(运输工程系):
考虑到部分线路超负荷运行,车内拥挤,站台处乘客滞留积压严重,造成了极大的客流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伴随着列车运力匹配不均衡和车站大客流冲击,发生的吊门现象,可能导致网络内列车和乘客延误的传播。为了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和企业运营效率,我们团队提出的“城市轨道交通限流与列车运行调整协同优化”项目。首先基于乘客个体出行链特征提取,实现乘客与列车运力的动态匹配。从保证乘客出行安全和提高列车运行效率的角度,构建了限流与列车运行调整协同模型。其次融合智能算法与机器学习求解模型,以提高求解的收敛速度和最优解搜索效率。
如果你也对轨道交通和创新创业感兴趣,欢迎登录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http://www.chinametro.net报名参与。希望大家能够借助大赛的平台,从实践中学习,锻炼自己。